[第16期]李彦宏:中文搜索要由中国人做
(口碑家电网-2012-6-28) 李彦宏是个内心非常复杂的人,而且每当百度的业务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或者达到,越过某个关键节点时,他的展示于人前的个性也能随之做出调整。可能天才都具有这种自我塑造,和系统升级的能力,康德认为成功者的性格应该凭主观意志加以塑造和应用,李彦宏正是这一性格理论的杰出实践者。他和马化腾在模式上也有亲缘性,比如始终标榜“专注”,标榜“不做我不擅长的”。
李彦宏公开说过两句非常神秘的话,一句是“先做好服务,再考虑怎么赚钱”,另一句是“中国的搜索引擎一定要由中国来做”。这里面就隐藏着百度完整的战略规划,它的最终目标和历史使命。
百度是我们防御新帝国主义的第一道屏障
李彦宏自己给出创建百度的一个非私人理由是,尽管搜索结果是通过技术手段得出的,但算法是人的发明创造,不同的人设计出的搜索引擎,即便排除竞价排名,结果也会有微妙的差别,个别微妙差别积累出来最终那个总的剩余价值流向何处?这是李彦宏在创业初期就已严肃思考的课题。
有别于纯逻辑,“技术”并不客观。往好处想,搜索结果一定会带上开发企业,乃至工程师个人的性格烙印;往坏处想,那么就如李彦宏所说,它的思想指向性将对我国信息安全构成威胁。
具体如何威胁到国家安全呢?谷歌是最佳反面教材,它虚拟出一种所谓“不作恶”的经营原则,以“言论自由”为掩护,纵容并推广对中国政治,商业环境不利的信息。“言论审查”被谷歌宣传成一种偏狭且邪恶的概念,实际上无论在法律还是商业层面上,它都是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义务,任意组织或个人都无权恶意攻击主权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煽动公众不满,激化社会矛盾。况且谷歌也没把“不作恶”的标准当真,它在印度和德国等地都在协助政府进行言论审查,为何在中国不行?
如果当年百度没有实施牛卡计划,或者李彦宏为了当富翁甘心被谷歌收购,“谷歌-百度”究竟以何种方式履行或逃避在中国言论审查的义务,我们无从得知,但既然李彦宏主动担起防御美国对我发动信息战的历史使命,他就要为了非商业目的将市场做大,做实,发挥“国民企业”的社会职能。
新的利润增长点是人工智能网络
百度不仅是一家企业,基于上述理由它更主要是一种坚固的社会组织,但在获得道德优越感的同时,它也像那些中世纪骑士团一样必须“自负盈亏”,即百度社会化运作的成本要在利润上摊薄,同时又不能减损股民和投资家的融资信心,所以在主营业务(搜索)之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当务之急。
百度主营业务的成功是基于对谷歌的模仿和超越,那么在开发新的赚钱工具方面,效法谷歌显然也不会偏离这个行业的内部逻辑。
谷歌在搜索以外做什么?它快变成专门的科研机构和风险投资商了,但它没有偏离或者稀释行业内涵,因为按照李彦宏的观点,比如云平台,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甚至光伏产业的应用都是从谷歌的基本技术架构中衍生出来的,那些产业相当于是开源平台的“应用拓展”,这与他常年挂在嘴边的“百度要专注搜索”和“只做喜欢的事”并不矛盾,若缺少现今百分之七十几的研发投入,百度很难保住中文搜索引擎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优势,那些应用拓展也就成了无根之草。
企业一旦上市就必须确保利润稳定,长期增长,这显示了公众对企业的信心,正如联盟企业通过竞价排名显示对百度的品牌信心一样。而在李彦宏这样专注的人看来,只要百度可以一直维持核心技术优势,那它在应用领域的利润增值潜力就几乎是无限的。谷歌已经凭借其在云平台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成功,证明其具备“无限增长”的潜力,我相信在中国这个比美国更为复杂和深邃的市场击败了谷歌的百度,应该具备同等的成长潜力。
分析百度也就是分析李彦宏;做李彦宏的肖像速写必须先研究百度这家上市企业兼社会组织,它是李彦宏个人意志,人格,思维模式的体现,所以即便模式相近,百度也不是“中国的谷歌”。李彦宏说,技术与商业必须结合。而百度的商业模式决定它也不能排斥政治,为什么要排斥呢?他处在我们社会经济文化的核心位置,你不“百度一下”,就无从了解我们的时代面貌和社会现实,所以政治不仅无处不在,他也应该有“我承担着延续和推广民族文化,确保政治经济环境和谐安定的历史使命”,这样的觉悟水平。如果他有,百度就将战无不胜。【C.C】
来源:口碑家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