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口碑观点 >> “骗补”骂名是否该由海尔或海信独担?

“骗补”骂名是否该由海尔或海信独担?

口碑家电网  2012/8/28 16:17:29
分享到:

海信“骗补门”还没消停,中国网就又在824日爆出海尔在中国能源标识网上多次篡改备案信息,使能效指数低于国标而能成功骗取节能补贴的爆炸性新闻。海信事件中,口碑家电网记者就曾在第一时间与海信品牌负责人取得了联系,使骗补事件及时得到澄清。这一次又欲向海尔核实情报的真伪,但截止到发稿时尚未得到回应。

财政补贴在广义上皆为普惠制

海尔“突击”修改能效数据这件事透露出两条信息,一是我们不得不惊叹海尔绝佳的应变能力,作为与志高同为政策驱动型的企业,它对节能补贴非常敏感。原本节能补贴也不是秘密,马云说,你推行一项政策(欠缺延续性的就不能称之为政策),至少需要个把月筹备时间,从去年年底媒体就在讲“补贴新政即将出台”,名目无所谓,但都知道必须有补贴,这个行业的内在逻辑是,没补贴大家日子都不好过,因为在4万亿产业振兴期间产能都已扩张出去了,下乡也把三四级的需求透支掉了,除非继续补贴,不能收场。二是“突击”这个词生动反映出不甘人后的焦急心态,海尔和海信虽然是铤而走险之人,但它们很清楚,我若不占先,则必为人所占先,怪不得专家们异口同声:补贴大体上都是普惠制。

卖场中大家电的毛利润至少有百分之二十几,但多数留给零售商做上头成本和租金之用,制造商的净利润肯定是很低的,有记者爆料,卖一台空调只能净赚50块钱(也有说20块的!),考虑到制造环节的利润最低,这说法大概不会很离谱,所以动辄一台几百块的节能补贴对消费者吸引力貌似不大,但对企业可能是救命钱。志高自己公布的数据显示,它的超过70%的利润来自财政补贴,董明珠也抱怨格力入选补贴的品类竟然比志高少,足以证明补贴已经关乎某些企业的存亡,所以除非采取普惠制,财政补贴不能推行,否则政府就要承受数万,十数万人失业后流向社会的成本压力。

缺乏创新激励,依靠补贴实属无奈之举

空调和彩电在中国都已陷入惨烈的红海竞争,“创新”只得停留在宣传口号里,但我们的市场环境不鼓励创新,原因有二:第一,国内的知名企业多数是靠引进技术,合资,甚至干脆直接山寨起家的,都是等别人先有了我们再去模仿,以海尔为例,连招牌都是中德合资的产物,有钱以后再去收购日本的研发中心,联想的路数也大体相同,这招是跟美国企业学的,通过收购扩大市场,整合资源,升级技术。方法便捷有效,但永远不可能有先发优势,所以我们的产品始终落后于潮流,一旦出现iPhone4和谷歌那样的革命性技术,就会在市场洗牌中被瞬间收拾掉。

第二,由于山寨是国民文化,所以即便我们名义上也有知识产权法,但侵权的成本非常低,故而美的侵权格力的官司才没有在社会上掀起多大波澜,人们对这种事儿习以为常了,察觉不到美的蔑视知识产权的行为,将对国家造成多么深远而巨大的伤害。但站在格力的角度,每年投入三十几亿搞出来的技术成果竟然不受法律保护,长此以往,虽然基础研究经费可能不会削减,但必定失去了与净利润增长率同比增长的机会。

海信和海尔同为巨头,是中国家电行业支柱,所以如果连它们也要“骗补”,一则说明行业生存环境已经恶化,二则表示骗补是普遍现象,如行业专家所说,它早已普惠化了,属于“公认”应该共享的福利。海信和海尔只是不幸被媒体曝光的企业,但让两家承受这个行业,乃至全社会经济增长重负,道德的重负,显然是不公平的。【C.C

            

来源:口碑家电网

标签
海尔 海信 骗补
发布:平凡   作者:常丞
分享到:
喜欢人数(0)
相关阅读
下一页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整合营销 |联系方式 |法律声明 |站点地图|口碑家电网 |家电派社区

商务合作:010-85865106-8003 频道合作:QQ:1476374124 编辑邮箱:edit@eapad.cn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口碑家电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5790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