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家电业寒冬和补贴政策或将继续
国家的新能源战略是产业升级的良机,因此只要扶持的重点放在新能源项目,扶持不以财政补贴为主要形式,企业就能得到实惠。
财政补贴的恶果由谁承担?
中国家电企业沦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也不全是补贴的责任,尽管有专家表示,正是这种无底线,无节制的输血行为逐渐摧毁了我们的造血机制。市场经济的特征是将调节价格的权力赋予市场,财政补贴无论是节能补贴还是家电下乡,主要形式都是给钱拉销量,也就是扭曲供需平衡。
不过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真实的供需关系是不会因补贴或倾销而改变的,道理明摆着,一位消费者在一件产品的生命周期之内只会产生1到2次消费,大幅降价不能创造需求,而只会吸引一部分提前消费,它们那仅有的1.5次消费机会被用掉以后,跟着再出台补贴政策也无济于事了。
随着我国越来越接近小康生活水平,家电产业就变得更像“基础设施建设”,它既不会多大的增值空间,也很难在量上再有爆发式增长。规模增长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购买力增长,二是劳动人口增长,我们的人口红利正在耗尽,所以寄希望于规模增长是不现实的。
新渠道刚刚做大名声就被搞臭
本来电子商务能成为家电业的救命稻草,但三番五次的虚假价格战又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商业信用透支殆尽。卖场为王的时代曾出现过类似的悲剧,一到过年过节就推出“大放血”,“大促销”的返券打折活动,消费者屡屡被商家“先提价后促销”的精妙战术所欺骗。如今这些手段又被电商照搬过去,卖场垄断市场的时代它们很容易联合起来操纵市场价格,但电商时代由于推出了各种高效,公正的比价工具,同平台单品的价格曲线直观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买家就很难再被忽悠,于是商家使出另一种手段:自造节日。
“双十一”促销季淘宝完胜,大量家电产品的日销量翻了数倍,细看之下发现是“半价出售”,这不能不引起消费者的怀疑。逻辑也很简单:电商喜欢自造节日,就代表这类集中促销多多益善,利润远胜平常,而这意味着那么多产品即使半价出售商家仍有赚头,疑问是,大于50%的超高毛利率每年还要拿国家多少补贴?
2013年,家电业的寒冬仍将继续,如无重大意外,国家补贴大家也应能照拿不误。但靠补贴支撑的“逆势增长”不能持久,而且会引发西方国家对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反倾销围剿”,而我们对发达社会的制裁,无论在经济或道义上都无能为力。【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