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产品or卖服务 智能电视发展遇抉择
围绕智能电视的命运,从智能电视到云电视再到智能云电视,这一年,电视概念层出不穷,这一年,海信、长虹、创维、TCL等主流彩电厂商争论不休。
互联网电视的“前车之鉴”
据了解,2009年在国内液晶电视行业进入快车道之际,国内彩电厂商逐渐分离成LED和互联网两大液晶电视发展方向。
当时的国内彩电巨头TCL选择了后者——互联网电视,然而紧随着广电系统对互联网电视内容监管的强化,TCL互联网电视之路一下走入“死胡同”。
2010年8月份,TCL以一份亏损3.34亿港元的中期财报间接宣告了其互联网电视战略的失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年选择走LED产业路线的创维和海信则迎来了高速的发展,海信电视时下的市场领袖地位与当年的战略抉择不无关系。
那么,2年过去了,升级版的智能电视带着操作系统(OS),驾着“云层”(cloud),满怀服务(service),高调来袭,是炒作还是革新,智能电视能否为中国彩电行业带来不一样的气息?
日系衰落中韩崛起智能电视走向前台
2001年,当人们还在预测CRT电视未来的时候,第一代平板电视已经悄然出现在国人的视野。
当时的中国平板电视市场,日系彩电厂商一家独大。松下等离子、夏普液晶电视甚至于索尼、东芝电视,因当年日系彩电质量可靠,至今国内消费者家中仍然大量保有过去十年间所购买的日系彩电产品。
彼时的夏普、松下不仅牢牢掌控液晶电视面板技术,同时占据了全球绝大部分的彩电产品市场份额。
在上世纪日本经济高潮迭起的时代,以索尼、夏普、松下为代表的日系彩电厂商在全球彩电市场一路高歌猛进,当年一度拥有二十余家彩电生产企业的美国也不得不甘拜下风,将全球彩电市场拱手相让给了日本人。
仅仅在2005年之前,有着“液晶之父”称号的夏普依然牢牢控制着全球彩电市场的运势。
如果说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的幻灭致使日本步入20多年的“平成大萧条”,那么2005年后韩国三星电子和LG的崛起,则直接将松下、夏普等日系彩电厂商拖入了退潮深渊。
久经沙场的日系彩电商怎么也不会想到,严控核心技术并将彩电产品外包至台湾、韩国甚至中国大陆的举措会给如今的日系彩电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技术顶尖,价格不给力,日系彩电品牌已然走下往日的神坛,成为市场竞争的牺牲品。
当松下、索尼、夏普三家去年总计亏损1.6万亿日元的财报传来时,有日本媒体即评论道:“日系彩电厂商一直沉迷于技术研发而没有注意到中韩竞争对手的价格战攻势,日本企业引以为自豪的高精尖技术恰恰是日系彩电厂商失去世界主导的重要因素。
据了解,自2005年韩国三星电子开始在全球彩电市场展露锋芒以来,韩系彩电厂商的全球攻势一年盖过一年。
依靠早年给日系彩电“打工”的经历,三星在不断的积累中成功实现彩电事业“逆袭”。不仅在彩电产品销售方面,在日系传统占据核心的液晶电视面板领域,三星和LG两大巨头在短短的7年之间,同样显现出了难以置信的成长。
由CRT电视成功开荒至平板电视的日系彩电厂商仅仅享受了约4年的光景便被韩国以及后起中国彩电企业所超越,液晶电视的更新换代在这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市场的潜力向来是全球各大彩电企业觊觎的肥肉。早年以10年为一个周期的彩电产品更新换代,不仅让日系在中国吸金超过20多年,也让韩国三星、LG等液晶电视新秀在中国风光了近7年的时间。
然而从2001年至2012年,整好度过了全球平板电视发展10年时光的中国消费者,才刚刚迎来平板电视的更新换代高峰。
根据今年5月份一份全球电视机市场产品更新换代周期报告显示,全球电视机的换代已从8.4年下降至6.9元,在新兴国家市场平板电视仍将是主要的更新换代产品。
就是在这样一个中国彩电市场历史的关口,2012年“智能电视”以其独立的姿态大规模走上中国液晶电视市场前台。这距离高调推广智能电视产品的2011年CES消费电子展,也才仅仅过去了1年的时间。
来源:口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