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工会有名无实 劳资矛盾难消
(口碑家电网-2013-2-7) 中国最大代工企业富士康在春节前声称,节后将培训员工选举工会代表,以提高雇佣劳动力在企业内的话语权,改善劳工生活水平,并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富士康此举一方面是受到美国劳工组织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苦于管理体系松动导致的劳动成本上涨及日益恶化的公众形象。
有评论指出,富士康玩儿的是釜底抽薪加暗度陈仓的计谋,因为无论从这家企业的性质或国内环境,要想立即建立西方式的“工会”,都依然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工会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是个非法概念
按照美国人的逻辑,工会是民主制度的执行机构,但搞民主也要分场合,民主不能胡乱上马,某些行业,某种类型的企业,某种劳资结构不适合搞民主,比如改革开放之前的集体农庄+剪刀差工业,陈云说“不管就乱,一管就死”;或者用美国人的话说,“投资公司只适合搞民主集中制”,它取决于企业性质属于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基本只需要一两个决策者,巴菲特说,“投资理财,独裁最佳”,臭皮匠理论在这儿不适用,从未听说过股票和债券买卖要由“工会表决”决定,因为“集体”不能胜任高智商的工作,“判断力”是少数人的属性或特许权;
知识密集型的成功典范,是像苹果和谷歌那样由天才工程师创业,由知识型劳动者主导的高科技企业,采用技术加设计影响决策的逆向管理模式,它要求大部分参与决策者都懂技术,技术工人们才能实行集体决策,集体管理。百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知识型劳动者能够实现自我管理,他们组建的工会实际上是最高管理层的咨询机构。
富士康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工资待遇是这一企业属性的体现,工人充当螺丝钉的角色,管理学家做梦也想象不出,十万个臭皮匠如何能够替代诸葛亮进行决策,毕竟体力劳动者的本职和目的就是 – 如马克思所说 – 出卖劳动力,而不是管理和决策,除非你对“人人是明星”的共产主义神话深信不疑。
工会建起来,富士康倒下去
建立工会的目的是什么?是帮助最高管理层进行决策,让工人过得更舒坦。德鲁克说过,工会利益与公司利益先天冲突,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规则必然对工人不利,对工人有利的可能对企业不利。索罗斯将欧洲经济危机归结为日益升级的懒惰,贪婪,以及对于美好生活,或者不如干脆说是对不劳而获的追求,瓦解了欧洲人的创造力。
高福利和工会强权足以浇灭劳动热情,一开始是对低工资,低福利的抵制,最后不可避免演变成对劳动本身的抵制。东欧的经济民主实验对地区经济造成毁灭性的,且是不可逆转的打击,事实证明,若将利润和管理权普遍授予一切工人,它就和吃大锅饭毫无区别,好逸恶劳和坐吃山空足以在瞬间摧毁1000个美孚。
富士康的利润去向几乎无人不知,它没有自己的品牌,它缺乏开拓市场的能力和动机,所以它只能为每年十几个点的薄利苦苦挣扎,美国人监管它,甲方鞭笞它,劳工怨恨它,消费者也不待见它,辛苦攒下一点儿棺材本要挪用扩张规模,建更大,更新,更多的工厂,一天三班倒,日夜不停地赶工,依然不能满足苹果那变本加厉的,对于工艺和产量的苛刻标准,所以社会上只要传来有关富士康的报道无非是三件事:跳楼,罢工,产量不足。
工会对富士康只会造成两种影响:成本上升和产能下降。这显然不符合经济学家们对资本主义的预期,工资成本上升难道不会增加产量吗?在中国就不会,他们涨了工资,随即就想要更多休假去花这笔余财了,工人才不会在乎这将使富士康流失多少笔订单,毕竟“体力劳动”永远不能成为体力劳动者终生的寄托 – 这就是劳资对抗的根本利益动机,它只能随着资本家和资本主义的毁灭而消失。【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