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在英吃瘪 自由贸易注定是零和博弈
继美国对华为的技术安全性提出质疑之后,英国政府终于也不甘寂寞,发表言论说,华为尽管已经与英国电信合作多年,却从没有接受英国政府的安全审查,所以紧跟着自由主义的狡辩就来了:如果市场经济允许国有资产或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所有权变动,那么在理论上华为当然可能完成对英国电信事业的渗透,甚至控制。如果华为在中国国内不是一家西方意义上的“自由企业”,中国政府就有可能通过控制华为,对英国电信构成安全威胁。
自由市场原来的功能是为了扩大西方产品在中国的销路
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市场没有放开,经济不自由,搞贸易保护。西方人的这种心态跟它一开始挤破头想进来有关,它看到中国是个庞大的市场,可以倾销过剩商品,但中国人购买力与西方的不对称会造成滞销,所以将中国市场做大要先使中国企业,通过双边贸易获得工资品收入 – 通过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与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剪刀差来实现,这就需要有“自由贸易”旗帜的标榜:把华为,海尔,联想,TCL这种有胆量率先国际化的企业迎进来。
当华为们赚了钱,并在国内外汇市场兑换成人民币以后,由于中央银行可以凭无限负债的方式买断外汇,那些走出去的企业要想提高真实利润就得改变国际,国内间的投资比例,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国家工资超出国内三倍,工会势力又很庞大,却不能阻止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原因,而不是某些学者声称的,工资只占成本的一小部分,珠江三角洲制造业工资一旦上升到平均标准就有大批工厂倒闭,厂长跑路就是证据。
自由主义者的狡辩:我赔你赚还谈啥合作
西方有两点失算,一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仍然可以拿到政府补贴,二是即便不拿补贴,一旦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在某个市场中站稳脚跟,它就可以吸收当地的物质,行业,技术,人力,金融资源,它就与当地企业没区别了。
自由经济要求所有权公开竞价,市场自由竞争,外来的企业也一样,拼的是谁的组织更有优势,生产率更高,决策力较强,市场敏感度高。华为不管拿不拿补贴都明显在各个方面占了上风,英国企业被挤掉了市场,失去了利润,在悲观主义者想来,如果放任华为这样的企业在英国做大,它会不会连电信事业整个接收过去?我们知道这在学理上几乎不可能实现,但它正好可以当做英国重开贸易壁垒的口实。英国制裁华为的根本原因与国内抵制日货相同,都是因为一开始鼓吹自由贸易的人预期己方获利,或者在双方都获利的情况下,我方多过对方,因此当中国企业不能在入世后与外来的群狼竞争,当我们无论在技术设计产品理念方面落入下风,劳动成本又不断飙升以后,自由贸易的前提也不存在了。
说的直白些,我赚钱了我就鼓吹自由贸易,我赔钱了就拿国家安全或民族仇恨那一套来重建贸易壁垒。“自由贸易”即便不是现代哲学的一个幻灭,它在经济意义上也注定会是零和博弈。【C.C】